文:貓奴心理師 / 圖:stocksnap.io CC授權
又荷(化名) 有一件衣服,它的顏色、樣式、圖案都是又荷最喜歡的,每次穿上它,又荷的心情總是非常愉快。
可惜的是,穿了一段時間後,衣服總無可避免地會褪色或變形,到最後,它已經不太適合再穿在身上了。又荷心中很捨不得,希望能再買到相同款式的衣服,但不論她到各種店面或地攤尋覓,卻怎麼找都找不到。
無奈之餘,又荷只好把原來的上衣摺好,小心收進衣櫃。心裡想著:等我買到同一款式的新衣時,再把原來這件丟棄。目前,就暫時把它保存在身邊吧!畢竟我是那麼喜歡它。
* * * * * *
過度念舊的個性,是好的嗎?有人說,人生總要向前看,要活在當下。過去的一切,不管是快樂或傷心,都把它忘了吧!
然而,為什麼某些人總是放不下過去的傷害,以致於造成現在的心理困擾?我想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因為斷裂:理智與情感的斷裂、過去與現在斷裂。
斷裂的時空、斷裂的內在,造就出停滯不前的人生。
也許有人百思不解,怎麼會有人有這種想法、心態,或困境?然而這時候的不能同理,或許正巧反映出你真的非常幸運。如同台灣的年輕人,無法真正想像非洲孩童的飢餓之苦一般。身為旁觀者,我們可以很輕易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當事人,認定他/她不願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或者沉溺於過去… 然而我認為,身為助人工作者,需要的是多一點的涵容,並且協助當事人,把多年來斷裂的兩方,加以疏通、對話、連接、整合。
說起來很容易,但這並不是一天兩天,一次兩次就可以達成的目標。一般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挫折,或許有些人,因為擁有比較好的堅韌力(resilience)、社會資源及保護因子,可以早一點擺脫過去的陰影,但是有些人就是沒有那麼快。
一個人擁有多少資源或保護因子,並非完全由他/她個人決定的。我們所能做的,只是在個人能把握的當下,屬於他/她個人可掌控的部分,加以改變。如同我曾在某篇文章中曾提到的:「童年經驗是已發生的既定事實,在客觀上無法被改變,然而個體面對情緒的心態及處理情緒的能力是能夠不斷修正調整的。」
因此,對於這群身處困境的人們,「意義」是一個可以切入的點:這些經驗所賦予他/她的意義是什麼?他/她是如何詮釋的?在心靈留下了什麼樣的刻痕?… 不是理智上說出來的意義,而是在信任安全同理的關係中,靜下來捫心自問後,內在靈魂所回應自己的聲音。
而復原的鑰匙,就存在於這些意義與刻痕之中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