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:貓奴心理師 / 圖:pixabay CC授權

spring-116971_1280 (Large).jpg

研究所時有一門臨床組的課,某次討論的主題「你看到了什麼?」在分析與個案的會談歷程時,老師談了很多:人際互動中,什麼是你看到、聽到的?什麼是你覺知到、感受到的?而你所感受到的部分,什麼是出於對方外在呈現出來的現象?什麼是出於他/她內在真正的狀態?什麼是出於你自己的解讀、判斷?我常常會在這些疑問當中打轉,分不清哪個是我的部分,哪個是對方的部分,哪個是兩個人共同創造的部分

 

他人的樣貌往往是透過我自己的預設變形後才呈現出來的,如果我不清楚我對他人的預設是什麼,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解讀或詮釋,又怎麼能確定他人的確就是我所認定的這個樣子?對方的言語行為傳遞的就是我所想的這個意思(說不定對方連自己想表達什麼都搞不清楚)?當我們說:「你傷害我!」時,是真的是「對方」傷害到我,或是「我對對方言行的解讀」傷害到我?

從邏輯甚至統計推論的角度來說,對任何人事物的想法或判斷,除非我們一直看到支持原先預設的證據,並且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不支持原先預設的證據存在,我們的想法才有比較大的可能性是正確的;或者說,尚未被否定。前提不正確,我們還能繼續往下推論下去嗎?然而,「過度推論、驟下結論,並且深信不疑」卻是一般人常常會犯的錯誤。因為我們總是對號入座式地只注意與自己預設一致的資料,以符合心中原先的想法;對於不符合預期的資料卻視而不見,忘記了排除法的重要性。

不過說心理治療,就算是一般的人際互動,在當下要作這麼清楚的區辨,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因為訊息量太大,時間太短,我們除了以觀察參與者的角度來監控自己的內在狀態之外,還必須實地與對方互動,互動當中會產生各種情緒,情緒一出來往往心就不會那麼澄澈。又或者,我們能一步步還原或抽取出這麼純粹的現象嗎?在人際互動中,我們有辦法用這麼嚴謹清晰的邏輯思考來作推論嗎?如果不能,是否我們就只能武斷地依著自己的想法、預設,勾勒出對方的樣子?

歌德作品中有一句名言:「我愛你,但是與你無關。」同樣的話也可以換成「我恨你,但是與你無關。」歌德的原意我並不清楚,但對我而言這句話卻恰好可以用來說明在課堂中所學到的:為什麼與對方無關?因為我的愛或恨只是朝向我心中的重要他者,外在現實中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/她在我心中所代表的的影像或是意義。

其實我們總是在跟自己的預設玩遊戲。

也許我們只能期許自己的心可以變得清楚敏銳一點,在作推論時,盡量減少由於對號入座、過度詮釋而造成的錯誤。畢竟,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可以跟真實的對方互動,而不是跟自己想像、甚至是自我投射出來的幻影互動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syhealing 的頭像
    psyhealing

    涵容與療癒:貓奴心理師的人間絮語

    psyhea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