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貓奴心理師 / 圖:pakutaso CC授權
清明/兒童節連假,相信不少人都會返鄉與家人親戚相聚,一起祭祖或出遊,這過程可能深化了彼此的親情連結,也可能引發某些積壓已久的衝突。在華人社會裡,女性有時會有一個「貼心丈夫」的理想期待,當期望落空時,往往衍生許多情緒。而許多男性,無法正面回應妻子的需要,幾乎都是以逃避的方式來因應 (如:忙於工作或一直玩電腦)。然而逃避解決不了問題,因為這只會讓太太更憤怒 (先生寧可看電腦都不想看我),情緒更高漲,如此惡性循環下去,上演「你追我逃」的戲碼。
其實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,只要進入伴侶關係,必然會失去某程度的自由,也必定得作出某方面的讓步與妥協。先生不可能一直扮演太太的理想丈夫,但他必須用一個太太較能接受的方式來回應太太的需求;而太太也必須明白自己不能把這樣理想化的期待完全套在先生身上。
伴侶治療強調夫妻/伴侶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守則:不能越界。關係中的兩人,都應該保有某些個人的自由,此部分不是伴侶有權去過問或管教的。他/她是你的另一半,不是你的孩子。
在親密關係裡,能夠照顧好自己的需求、適度回應對方的需求,並且不過度越界,保有各自的獨立性,是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成熟度,才能達成的。愈是親近的關係,愈容易與我們內在深層的心理議題攪拌在一起,包含嬰兒時期的全能幻想、無法獨占父母寵愛的童年失落、依賴與叛逆之間的權力糾葛…
在雙方在被情緒淹沒的當下,這中間的千絲萬縷,更容易重疊交織在一起,形成難以解決的關係議題。此時,可能需要專業人士協助伴侶釐清彼此的想法、感受、對對方的期待、了解過去的未竟議題,才有辦法繼續往前走下去。
伴侶關係如同一面鏡子,照出我們內心的樣貌,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,好好整理過去的自己。疏通或修復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,畢竟,我們都是攜帶著從小到大的心理議題,進入伴侶關係的,不是嗎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