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貓奴心理師 / 圖:pixabay CC授權
某幾次與家長進行親職諮詢時,母親表示很擔心青春期的兒子缺乏同理心的問題,甚至懷疑兒子是亞斯柏格 (我認為不是,他的自我中心是性格問題)。她舉了一些例子,其中一個是,全家人每天都會喝豆漿,平日豆漿是由母親購買,但因為飲用量很大,有時來不及備貨。有幾次母親刻意在豆漿快喝完時,提醒個案明天早上不要喝那麼多(個案是最早起床的),留一點給妹妹,否則妹妹當日早餐就只能喝水。然而個案充耳不聞,全部喝光,即便母親告知就算他不想留給妹妹 (個案對妹妹有手足競爭問題),也至少留一些給父母,個案卻依然故我。
我向母親說明,個案缺乏為他人著想的心,其實是從小養成的,因為他太習慣什麼都由父母準備好,他把豆漿全喝完,不考慮別人也要喝,是因為家人都會留一份給他,他從來沒有遇過「想喝豆漿卻沒得喝」的情境,自然體會不到那是什麼感覺。
再者,豆漿從來都不是個案去買的,他也無法想像買豆漿是要花時間心力的,反正喝完,下次想喝時豆漿就會「自動」出現在冰箱裡,這一切得來得太容易了,他根本不會想去感謝採買豆漿的母親。因此對個案而言,把豆漿喝完,爛攤子丟給別人,是最自然直覺的舉動,他個人完全不痛不癢。
如同我曾在某篇文章中讀過,美國某一年代的小孩,由於父母都在工作,下班都是用微波食物直接加熱給孩子吃。這群小孩從來都不知道「煮菜是要花時間的」,在他們的人生經驗裡,我餓了,父母三分鐘內就要準備好熱食給我吃。若哪天父母親自下廚,他們會對於父母竟然 ”花那麼多時間讓我等”才有晚餐吃,而大發雷霆,因為晚餐「本來就應該」在三分鐘內端上桌的。
如何處理手足競爭是另一個議題,但針對家務的部分,我請母親與全家人約定,誰把豆漿喝完,那個人就得去買豆漿。這樣即便個案會為了懶得去買而不喝,他至少也體會到,沒有人買就沒豆漿可喝的現實問題。或者他真的喝完了,自己去買,那麼就能實際體會採買豆漿所需要的時間與心力,進而學習感謝父母的照顧。
每天與九年級甚至零年級(民國100年之後出生) 的孩子共處,深深體會到現在的孩子確實愈來愈自我中心,而這大多數是父母寵出來的結果。如同《自戀時代》這本書中所提到的:「給孩子這麼多權力,等於是在教導他們盡情享受應得權益感的人生觀,只獲得樂趣和選擇,卻無需擔負責任。」
一個只有得到,卻從來不曾付出的孩子不可能會有同理心,就像初生的小嬰兒是最自戀/自我中心的,全世界的人都應該為他/她服務。然而隨著時間過去,日漸長大的孩子們遲早都要理解:豆漿不是天上掉下來,自動跑到冰箱去的,任何事物都一樣,要得到就必須付出勞力與時間,父母做家事不是理所當然,這個世界並非只有自己最重要,需要多考量他人的立場與感受。
**為維護隱私,個案資料已作部分修改**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