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貓奴心理師 / 圖:stocksnap.io CC 授權
與某位超ㄍㄧㄥ的個案會談,這幾次個案終於能在會談時自然表達情緒,令我很欣慰。個案表示她擔心講這些出來很丟臉,事實上,在會談室裡,我是沒有價值判斷的,因為對我而言,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(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) 就是帶著一種好奇的態度,去了解個案為何會有這些特別的想法或感受,而非用一般人的眼光去下判斷或評論。
不僅在言語上沒有道德判斷,連我心裡也真的抹去那些異樣眼光,用一種存而不論的態度去聆聽與探索,而這也是心理治療最寶貴的價值之一。
人與人互動好似一杯綜合果汁,一個人內在真正的情緒、感受、動機、信念是 A,但他/她自身能夠覺察到的是 B,經過有心或無心的包裝及變形後,呈現出來給他人看的變成 C。而他人從這個人外在表現所知覺到的是 D,加上他人本身也會有自我的投射 E,及對於對方的刻板印象、偏見、判斷上的誤解…最後解讀成 F。
顯而易見,在這歷程中,不知已轉了幾千幾百回,變形過多少次,經過多少的交互作用,到了最後的 F時,我還能分辨得出,這一杯綜合果汁,到底是由哪些成份所組成的嗎?什麼才是對方最真實原初的樣貌?什麼是被我視野的盲點、內在的種種狀態所限制,因而使自己扭曲了對方的樣子?
在這中間難以釐清的部分在於:什麼是出於我的意識或潛意識層面?什麼是出於對方的意識或潛意識層面?什麼是出於兩人互動過程的共同產物?而我們沒辦法深入探索的原因之一,往往是因為人們習於自我欺騙,常常會被自己所矇蔽,因而看不清楚。除非能保持自我的觀照與覺察,對自己所認定、相信的”真實”產生疑惑,或許才會有澄澈的可能。
對我而言,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互為主體 ( intersubjectivity ),我不是在與我自己的投射、幻想、偏見、知識理論、預設立場…互動,我是在跟”你”互動,一個真真實實存在於我面前的人。
回到現實生活中,我們願不願意真的試著放下自己的主觀認定、刻板印象、推論謬誤…用最真誠的心,來好好貼近、瞭解另外一個人呢? ……
留言列表